肌少症盛行,不是老人家的專利

當我們說到肌肉時,通常指的是「骨骼肌」,以兩端肌腱連接在骨骼上的肌肉,約佔總體重的30-40%,透過相關訓練的話比例可以更高,當然過度流失時也可以降低到20%甚至更低,伴隨一些生理症狀出現,就是最近常被討論的「肌少症」。肌肉的功能有:保護關節、維持人體正確姿勢、咀嚼食物(臉部)、日常走動與生活自理(不要小看從床上爬起來需要的肌肉)、呼吸等,肌肉也是身體能量的中繼站,能夠暫時儲存一些葡萄糖,在需要時釋放出來。而且!肌肉能幫助下肢淋巴液與血液的回流,所以鍛鍊腿部肌肉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。這樣看來,肌肉的功能與重要性比一般人所知道的多,大多民眾更重視自己的肌肉量,不是為了追求好看的身材,而是為了長久的健康,才不會在退休之際卻無力去想去的地方玩,然而事與願違,現在愈來愈多人罹患肌少症。

 

肌少症 (Sarcopenia)的定義是,肌肉質量(muscle mass) 下降的同時有肌力減退或是生理機能下降,肌肉流失對於健康的影響包含許多方面,輕者可能引起免疫功能下降、感染風險增加、增加跌倒風險,進而造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,可能連起床都覺得很困難,我有認識兩位長輩就是在起床時跌倒後骨折的。根據國民健康署2018年的統計,台灣65歲以上族群,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.6%,女性為18.6%,這個盛行率隨著年紀老化而增加,第一個原因是老人家常常胃口不好,吃的量通常比年輕時還要少,就容易營養不足、熱量不足,肌肉組織與脂肪組織因此一起流失;第二個原因是年紀大了牙口不好,喜歡吃口感較軟的食物,通常以澱粉類為主,蛋白質攝取不足的情況,肌肉得不到組夠養分也容易流失;第三個原因是沒有良好運動習慣,若年輕時就沒有運動習慣,年紀大了覺得身體不靈活,更害怕嘗試自己不熟悉的運動,如果只有輕度運動量的走路、游泳、打太極,對肌肉刺激是不夠的。

肌少症跟骨質疏鬆都是年紀漸增時需要面對的狀況。大部分人認為自己還年輕,這些是老了以後才會有的問題,事實是現在年輕人普遍運動量不足夠加上飲食不均衡,加快肌肉流失的速度,中年就有肌少症的狀況,甚至有可能因此影響到心臟健康,《流行病學與社會衛生》(Journal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)的一篇研究顯示,較少肌肉量的中年人,患有心臟疾病的風險增加了81%。

預防肌少症,愈早開始準備愈好!肌肉就是我們的退休健康老本,不能等年紀大了才開始存,一起做好這幾件事情來解除肌少症危機:

  1. 蛋白質份量要吃夠:老人家跟年輕人都可能因為沒特別注意自己的每天飲食,而忽略的蛋白質的攝取量,愛吃肉的男生可能會過度攝取,不過不愛吃肉的女生或是老人家很可能攝取不足。
    建議每日攝取每公斤體重1.0~1.2公克的蛋白質,
    舉例:體重60公斤每天約需60~72 公克蛋白質,換算成豆魚蛋肉類約8~10份 ,雞蛋1顆約有7克蛋白質=1份。
    手掌心大小的雞肉,女生可以算成21公克蛋白質,等於3份蛋白質,男生手掌心較、大約可算28公克蛋白質
    最好的方式是每天三餐都吃一個手掌大小的蛋白質,好過一餐吃10份蛋白質。
  2. 選擇優質蛋白質:蛋白質也不是有吃就好,吃不對來源可能會更糟,只要是未過度加工的雞豬牛羊等肉類、海鮮,雞蛋,豆腐與豆製品,都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,盡量不選加工品(肉鬆、香腸、培根)。
  3. 攝取足夠維生素D:照顧肌肉的同時也要照顧骨質,所以鈣質與維生素D最好也攝取足夠,建議多曬太陽(不過大部分人很怕曬黑),或是從魚類、蛋黃、內臟類、黑木耳、菇類、牛奶等食物攝取,營養品也是很方便的選擇。
  4. 規律運動:食物不會幫你長肌肉,正確的運動才會!爬樓梯、登山、無氧訓練都能針對肌肉訓練,這些運動會讓肌纖維斷裂後修復,肌肉纖維修復的過程才會增加,達到增肌、延緩肌肉流失的效果(痠痛是值得的)。建議每週至少運動三到五次,一次三十分鐘,初學者非常建議與專業運動教練討論適合的運動項目。



reference:

家庭醫學與基礎醫療 第三十卷第四期